在70年代稻田秋收後,農民會就地取材的將稻桿焚燒作為肥料,農田處處煙霧瀰漫;而約略在80、90年代,農民趁著水稻秋割後至春耕前的空檔,在農田撒種油菜仔。目的相同,把油菜視為施肥植物、有機肥料來使用,在春耕前,油菜隨著整地犁田而掩埋滲入春泥,成為促進稻米生長的養份。 農民的無心插柳,竟成為冬季台灣農田的特殊美景-油菜花田。
2年前起,秋收後的農田不再只是單純的油菜花田,色彩繽紛的波斯菊花田開始零星出現。去年冬季走訪新埔尚未見到此壯觀景致,僅是三三二二的草垛相隨,就已讓我心曠神怡,週六和兒子騎車同遊,親臨波斯菊田,讓父子倆驚豔不已。心喜之餘,父子倆還在花田裏研究了老半天呢!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