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

教育的簡單目的

有一則小故事:

話說一天,獅子、老虎、大象、猴子、長頸鹿、老鷹等動物,聚集在棵大樹下比較誰的能力最好。裁判長說明唯一比賽規則:「誰能最快爬到樹的愈高處,就是能力最強的。」除了猴子、老鷹外,群起嘩然。

明顯的,這個比賽方式是無法真正檢驗出誰的能力強。其實,每種動物都有其強項與弱項,也都有其賴以唯生的能耐,只需在適合的環境發揮個別潛能,就能解決生存上面臨的各種難題,實現存在價值。在樹林中,猴子的自由度很強,但在草原上,其能就遠不及子獅子、 老虎。您能說唯一的評價規準是適當的嗎?

可惜的是,當面對孩子教育時,家長們似乎忘記應先考量孩子的本身特質,卻一味的跟隨潮流,衝鋒陷陣。例如,面對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,增列在校獎懲記錄、志工服務、擔任班級幹部、才藝表現、體適能,這件事。相信大部份家長為了搶分,積極找尋獲得高分的捷徑;面對學校月考時,全力支持安親的貼心服務,大量習寫模擬試卷,更為迫近月考時,甚至加碼延長至晚間,只為求取高分。這時,家長想的不外乎是獲取高分、進入較好學府。但,我要問的是這種唯一模式真的適合你您的孩子嗎?是否真的有助於其生活的圓滿性?或僅是留下戰功彪炳的紀錄。

十九世紀,英國教育學者斯賓賽主張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完美生活作準備」。考量社會情境,提出五種主要的日常活動與需具備的知識能力,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,分別為:與自我生活有直接關係的活動,如身體保健方面知識;與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,如謀生技能;養育子女活動,需有營養與生理方面知識;參與社會與政治之公民活動,需有社會學科與政治學方面知識;休閒活動,需有地理與氣象方面知識。因時空背景不同,對於完美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或有差異,但讓未來生活更臻完善的的教育目的觀卻是值得遵循的法則。

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平心靜氣的好好想想,督促孩子花費大量心力的學習目的是什麼?這些學習項目是否有助於孩子未來發展、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、或真能能讓孩子未來的生活更為圓滿?或者僅是沒有考量孩子真實狀況、跟隨潮流的無盡追尋?

其實,談教育無需太複雜,讓教育回到簡單的目的,讓未來生活更好一些。或許您會發現,孩子需要的僅是一種謀生技能、身心健康的知能習慣、學會與人相處、平穩的情緒、勤快的四肢而或是一個溫暖的家而已。

請家長們,找個時間好好和孩子談談心中事與真正想法,給予最大支持和協助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