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

背了忘、忘了又背,是好方法嗎?

星期二(4月22日)清晨巡視校園時,在後操場發現一位六年級糾察隊員,在服勤時利用空檔時間看書。
我關心的問:「為何定期考試才結束,還要利用值勤時間猛
K書?」
學生回答:「因為早上平時考要背語詞的解釋。」
我問:「難道昨晚沒有背嗎?」
學生答:「難然背好了,但是早上一覺起來,又忘了。」

這不禁喚起我國中就學舊記憶。民國70年,我正就讀國中二年級時,一次早晨校長巡堂經過教室,看到我一邊唸唸有詞的背書、一邊簡略的書寫背誦內容,探頭進來說:「嗯!很認真,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方法。」當時的我覺得很奇怪,不太瞭解校長所要表達的意思。後來我終於慢慢瞭解校長要說的是,「你要先瞭解課文所要表達的知識內容,而且能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,才能真正擁有知識,而不是只是把它當作貨物堆在腦海中,考試時又把它搬出來還給老師。」

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,記憶不像是堆積貨物一般的不斷堆放,而是經複雜相關的記憶系統運作,才能從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,中介包括情感系統、工作記憶系統、動作處理系統的交互運作。該位同學會忘記前一晚所背的語詞解釋,主要原因是這些未經消化過的內容,只是短期記憶,僅能在大腦停留短暫時間,一覺醒來全都忘,是正常的。遇到這個問題該怎辦呢?

圖片取自:http://www.xxc.idv.tw/dokuwiki/doku.php/study

看著同學課文中的「衝突」、「孤立無援」語詞,我問學生說:「當妳看到「衝突」兩字時,會出現怎樣的畫面?妳曾見過這種場面嗎?曾經發生在妳身上嗎?為什麼會發生?而在看到「孤立無援時又是怎樣的畫面?妳可以從這些線索開始,讓新的學習內容和妳過去已經有的知識、經驗產生鏈結,如此會較為容易因真正的瞭解而自然記住,產生有意義的學習( meaningful learning),而不是背了忘、忘了又背的背誦式學習( rote learning)。

辛苦的進行背誦式學習得到可能結果是什麼呢?
背誦學習幾乎沒有產生能與既有知識整合的新知識。這導致兩種缺點:第一,死記習得的知識會被很快的遺忘;第二,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或知識結構並沒有清理掉錯誤的概念,因此不正確的理解會繼續存在,而習得的知識不可能用在往後的學習或是問題解決工作中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