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菲斯室內管弦樂隊的明鏡
近十年內,國外教育領域廣泛討論「社群式學校」、「教師領導者」、「教師專業社群」、「分享領導」、「學生成就」、「績效責任」等詞彙,能將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成功案例,首推奧菲斯室內管弦樂隊,及Kellogg基金會創發的社群改進方案(KLCC)。歸納這些理論和實務的論述,成功的社群改進歷程有下列特徵:一、持續反思與澄清組織的基本假定和價值,逐漸發展出務實穩定的階段性革新目標。
二、成員都能將組織長期發展和榮耀轉為個人責任,善盡職責,積極主動補足各項業務的不足人力與資源。
三、形成學校教師領導者、核心工作群,以專業社群自律,發揮分層領導和團隊協作的集體動力,導引組織自動進展。
四、每位成員雖有不同個性、能力和角色,都能對組織未來幸福和發展有重要貢獻。
五、一種彼此寬容、互信、激勵、相互扶持的組織文化。
六、不僅認知工作倫理外,更以建構一個平衡和諧的共同生活方式為努力目標,終而成為具有高度動力的學校。
奧菲斯的最終目標在於促動互動、和諧、關懷、組織與個體共同成長的樂團生活。杜威的「教育即生活」、斯賓塞的「為完美生活作準備」看法,也將教育目的指向於價值生活,學校為教育的實踐場域,當具有讓每位在此生活的大朋友、小朋友能順著個人天賦,協力合作發揮彼此潛力、性向與技能,實現價值生命的意義。藉由奧菲斯的實例,期盼員樹林國小的家長、老師、學生各盡其能、彼此合作激勵,營造共享的校園生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