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

94學年度保生兒童專文

94學年度保生兒童專文 徐水柯 2006/6/5
五月底,桃園縣政府財政局到學校進行財產盤點,閒談間談到下一波的明星產業。有的猜是網路業、有的堅信為生物科技業、也有看好資訊業仍是下一波的主力,我卻拋出一個子題:徜若「人心」可以算是產業的話,那麼現階段最重要的產業將是人心的改造吧!
一、 一顆希望之石
學校前庭有一座創校三十週年的紀念巨石,上頭寫著:「飲水思源」。這顆巨石源自於附近的河床,當初為了搬遷這顆巨石,大伙兒齊力以牛車運送,據說因為石頭很重,連輪子都被壓得破碎。再翻開校史,有這麼一段記載:「…最初徒有學生而無教室,兒童在無課桌椅之艱苦環境下,游動上課,度過初期難關。地方熱心人士,不忍目睹授課無室,乃毅然挺身奔勞捐建教室…。」
五十多年的 歲月流逝,這顆希望種子在世代交替中,有著不同的風貌。曾經這顆希望種子帶領師生走過物資匱乏的艱困年代、也曾在社區學校的密切合作下到達學校發展的顛峰。這三年,師長們努力為保生兒童創造希望的皇冠,冀望學子們能擁有快樂、全人、健康,勇於接受挑戰、樂觀進取、喜歡與人相處、開朗與健康。
二、 徘徊在小我與大我之間
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在畢業典禮時,要畢業生謹記「要有公德心,心中有『他人』。」他發現部份學生以「自己」為核心,連帶的產生了「唯己」、「無所謂」的態度,造成社會的脫序與落後。他期許台大的學生應該當一個有教養、被器重的人,凡事要有公的思維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
我常在晨間巡視學生環境整潔工作,發現校園中散佈人為棄置的垃圾,像是餐盒、糖果袋、飲料罐;偶而也發現學校公物被破壞的傷痕;也曾心傷的觀察到少數人貪圖一己之私,傷害了團體的合作與和諧,棄團體於不顧。
聖嚴法師說,人生的大方向是要追求「人品健康」,這才是終身受用的最大財富,而人品財富的經營「絕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,如果凡事須考慮自利時,至少利己不損人」。我想,當聖嚴法師談到「至少利己不損人」時,是有些無奈的,因為這又走回到「自掃門前雪」的死胡同了。現在的社會比起過去複雜許多,單靠個人力量是難以成事的,想要你我明天更好,除了做好利己外,更需要做好利他與互利的工作,才能讓整個生活環境品質有所提昇。
三、 一個價值多元繽紛的年代
這個年代真是多元豐富,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展現自我。四月初,到新加坡訪問,導遊談起對台灣看法,他說:「很自由呀!」言下之意,似乎指向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
傳統中國以儒治國,社會呈現出一種穩定的發展。時至今日西風東漸,社會也轉向法治的自由,只是以法為度,容易玩法,社會倫常已失,徒留以法論事、合理化的以法謀私。這時論起價值、使命、道德、責任、愛就顯得虛無縹緲,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出發,他人也就僅為成就自我而已。
四、 讓反省成為心中的一把量尺
早在2500年前,曾子就提出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讓自己的行為不踰矩。反省是進步的良方,曾子因當時社會文化背景及個人價值觀,選擇「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來省察自身行為。這些規準或因時代變遷有所改變,但其作法卻是有助於導引自我內心世界於正確軌道。
晨間,看到同學們揮別父母走進校園,有的精神抖擻、有的睡眼惺忪、有的匆匆忙忙、有的氣定神閒、有的大包小包、有的兩袖清風。我想經過一天的學習活動後,同學們會有何差異呢?一星期後、一個月後、數年後呢?
如果把思維的範疇縮小到每天的校園生活中,我想可以用以下的量尺來體察。
第一,我是否真心感謝他人的付出,而珍惜現在的福份?
第二,我學到了什麼?那些是有價值的、那些是該捨棄的?
第三,我是否善盡自己的本分?我今天過得心虛或紮實?
第四,我為學校做了些什麼?我是否能為學校明天更好而努力?
第五,明天是怎樣呢?我要如何迎接?

1 則留言:

kirk 提到...
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