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

聖經中的友情

天下雜誌第436期,刊出曾野綾子的一篇短文,題名為聖經中的友情。

文中談到,人生八福首在清心,體悟到人一生的經歷就在訓練出柔軟的人心。並摘錄馬太福音中,基督講出蒙福的人有八種,分別為:

虛心之人、哀慟之人、溫柔、飢渴慕義、憐恤的人、清心的人、使人和睦、為義受逼的人。

5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個人覺得,所謂柔軟的心,其實就跟佛教所謂的去我執事相同的意思,心愈柔軟,愈沒有我執,就可連結到清心的境地.
基督提到的八種人,其實都是步入少我,無我境界的人,也就是眼睛不是一直看著自己,不自私的人.
與無我的人交往是幸福的,讓自己也步入無我境界,則是幫助世界提升的主要動力.

匿名 提到...

第一次留言,只留下結論,今天才開始思索,為何耶穌基督要告訴世人這番話?
或許在他短短的人生中,經歷到的都是人類不好的品質,而這些品質可能讓人類更墮落,所以他很努力地找出一些好的品質,希望人類至少擇其一而行吧!
就像中國的古聖先賢一樣,必須提出禮義廉恥,忠孝仁義這樣的行為準則來匡正很容易走偏的人心.
想到這裡,不禁想問問有緣看到這段文字的人:如果你是耶穌,或是佛陀,或是孔子,面對眼前人類,你會用何等言論來教化大家呢?

kirk 提到...
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kirk 提到...

您的回應內容真讚!我試著和您討論。
我也很好奇他們會用何言論來教化人們?但,我想不管是耶蘇、佛陀、或是孔子,身在此時會先以其信念為基礎,開始行動、實踐(praxis, use of a belief in a practical way)將理論實體化,在價值多元並呈的的社會接受考驗。只是,不知他們有多大的勇氣與堅持?

匿名 提到...

有趣 Kirk, 我猜,
當時他們面對的是很純樸的人,沒有科技和文化的包袱(我認為有時它們是啦!),最多只有生計與人際的問題.
所以他們必定是,看到什麼就說什麼.
古勝先賢看到的可能是範圍比我們更廣,解析度比我們更高的真理吧!否則怎能夠提如此多精闢的哲理?
那時的人沒有太多資訊可參考,應該比我們更快就可以決定,要不要相信和採行.
可憐的現代人,欠缺第一手資料,2~N手資訊充斥,加上傳訊者的廣告手法強而有力,招架不住時,只能裝做什麼都沒看見.
所以我很好奇,現代的教育家們,怎麼看待和面對這種時代怪現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