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和兒子在後山騎腳踏車。國一的兒子突然問我:「爸,你知道孟德爾嗎?」
我的腦海閃起:「國中生物課的孟岱爾、樂曲的「孟德爾」頌。」
我反問:「你說的是生物學家嗎?」
兒子說:「是啊!今天課堂上學到遺傳學家孟德爾。」
我:「記得以前課本是用孟岱爾作為譯名,他作了什麼?」
兒子:「他很厲害,沒有科學儀器的協助,竟然發現了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。」
我:「真強,他是怎麼發現的?」
兒子:「他花了8年時間種植豌豆,開始時讓純白的、和純紫的豌豆,進行人工授粉,繁殖的子代竟然全都是紫色豌豆,孟德爾大感疑惑。於是他又將子代的紫色豌豆進行培植,結果卻第三代竟出現了紫色、白色的豌豆,而且歷經大量栽植的統計結果,發現紫色和白色的出現比率為3:1,也就是紫色豌豆佔了3/4,而白色的佔了1/4。後來把這個結果用公式表示,如以大寫英文字母T表示顯性,而小寫字母t表示隱性,那麼子代豌豆的感對基因可以Tt表示,第三代的豌豆的基因配對可能為 TT 、Tt 、Tt、 tt,其中Tt時外觀上只出現顯性基因的樣子,也就是紫色豌豆... 。」
我:「兒子你很厲害咦。記得國中時,我只是知道運用公式去解題,並未注意他是如何發現這個知識呢!你看哦,整個知識創造過程,他用了歸納法和縯繹法。先以大量實驗數據,找到近似規則性結果,後來假設出一套公式,並再用實驗去驗證其可靠性,前者是歸納法的精神,後者則是縯繹法的論證。」
兒子:「他真厲害,現在大家都還是引用他的發現。」
我倆,又繼續騎腳踏車徜佯在清涼的晚風中。
後記:孩子的學習最重要的是,他們能和學習內容產生聯想、感情和互動,讓學習內容有了生命力,進而觸發再探究的興趣,否則你是你、知識是知識,兩者無所對話、無所交集,學習就會事倍而功半,甚至不求甚解,以至於得到一知半解的知識,又如何能應用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