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14日紐約時報教育版,一篇關於學生閱讀的專題報導,標題為「Mission : Making a Love of Reading Happen」。內容大致為作者發現近年來美國中小學學生,閱讀範圍愈來愈集中於應付學科考試,壓縮孩子閱讀感到有興趣的內容或是由自己選擇書籍的時間。這個現象因美國在2001年推行的帶好每一個兒童(No child left behind)法案而愈演愈烈。因為公立中小學為了能在標準化測驗有好的表現,以彰顯學校辦學績效,將心力投注於提昇學生學科分數,但是這種為考試目的而進行的閱讀,卻造成大部份學生踏進社會、成為一位工作者後,就不再進行閱讀了。
作者在文中提出有效且簡易可付諸行動的成功經驗,培養孩子主動閱讀的習慣。其方法最大的困難點在於要堅持長期實踐,直到孩子將閱讀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,就如同每天吃飯睡覺一般自然。
(一) 從有興趣的取向開始:要讓喜歡閱讀成為一輩子的事,關鍵點在於「興趣」二字,能在閱讀中找到快樂、收穫,孩子才容易主動進行閱讀。像是孩子喜歡看ESPN頻道節目,作者就找各類有關這類的報導、圖片等,讓孩子從電視影像中逐漸轉向到文字閱讀。在台灣許多
(二) 安排全家共同閱讀時間:作者在家中,每天固定安排20分鐘,作為全家共同閱讀時間。這種作法,讓閱讀活動很自然的成為家庭日常生活動,當即使他的孩子上大學的暑期工讀期間,也能習慣性的進行閱讀。
(三) 尋找一些和孩子生活經驗有相關性的書籍:作者談到大學修讀歷史課程的經驗,當時讀歷史時,只讀到表面的知識,並未有真正的情感、或是忽略其中重要的基礎概念,以致於總是一知半解、也沒有更進一步探究的意願。
既然是經驗分享,我也拋磚引玉的提出個人經驗,希望能觸發更多朋友,能在blog中分享自身經驗。孩子更小的時侯,我進行如此的作法:
(一) 每到假日逛街,將到書局看書一小時列為必要行程,當時楊梅的金石堂文化、中壢墊腳石書店、金石堂、何嘉仁書店、大江購物中心和SOGO的誠品書局的兒童閱讀區,是我們全家經常進出的地點。
(二) 小孩子常會有「為什麼?」的問題。我會從這個方向,找一些適合的閱讀材料,孩子很自然的會讀得有興趣,且能學習如何從閱讀中找到答案,進行有目的的閱讀。
(三) 有時到書局時,先告訴孩子可以買一本喜歡的書。這時孩子就會更仔細的挑選和綜攬各類書籍,比平常更認真的進行閱讀。作父母的一定要遵守信用,不論孩子選什麼書都要同意購買,記得一次孩子們竟然選了「精裝本」的烏龍院,我勉強同意。事實證明,烏龍院裏還蠻有一些哲理呢!
(四)在家中的日常生活,我也持續的進行閱讀,孩子們就有樣學樣。
進行幾年後,我可以在家中看到孩子們主動進行閱讀,並且分享他的發現,家中的藏書也增加了不少。
1 則留言:
校長的意見很好,而我會定期帶小朋友到鎮立圖書館看書並且借書,經濟又實惠。
美露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