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三子騎腳車悠遊於田野間,偶然發現非洲大蝸牛正怡然自得在閒逛,順手用手機拍下「與蝸牛的偶然相遇」,並以MP4格式,錄了一小段蝸牛逛大街的短片,可惜google 所提供的blog暫時無放置影片功能(我再辦法好了),先放2張照片和同學們分享。暑假期間,常有午後陣雨的機會,同學當應把握這個好時光,說不定也有令你意想不到的發現呢!


為了對蝸牛更進一步瞭解,我用google 搜尋引擎,以「"蝸牛""台灣常見"」作為關鍵字搜尋相關報導,從google所整理好的網路資料列表,找到「台灣常見的蝸牛」資料,再對照當天所拍攝的影像,確認所看到的是那一種蝸牛。搜尋結果,發現有一筆資料出現,「 ... 台灣的蝸牛種類很多,除非洲大蝸牛外,還有薄殼蝸、煙管蝸等。 」因為我看到的蝸牛體型較大,所以我先鎖定「非洲大蝸牛」作進一步搜尋,這一次我將google搜尋範圍限制在圖片 ,得到如圖的結果(部份)。

從顯示的照片發現非洲大蝸牛出現的環境、大小、形狀、顏色、生態等,再和所拍攝的影像比對,可以很肯定當天遇到的是「非洲大蝸牛」。最後,我從這些圖示點選進入其中一個網站,獲得對非洲大蝸牛的更一步瞭解。
http://www.travel-web.com.tw網站對非洲大蝸牛的說明如下:
非洲大蝸牛最初是由日本人引進台灣,原本是要引進食用,但推廣效果不如預期理想而被丟棄,由於飼養者眾且繁殖太快,現在台灣全島平地或低山地區隨處可見。特別在下雨或早晨、傍晚有露水的時候才出現,故俗名稱為「露螺」。猶記得孩提住在鄉下的時候,下完雨出去玩的時候,常常可以見到非洲大蝸牛四處爬行。
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,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,所以喜歡在下雨及夜間活動。夏天或沒雨水時,會躲在陰涼的地方,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(假口蓋),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,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,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。非洲大蝸牛雌雄同體,且一次就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,繁殖速度相當很快。
它目前是臺灣最大的陸蝸,螺塔高但縫合線不明顯,殼黃褐色上有不規則的咖啡色條紋。腹足為黑褐色,也有白化的種類(就是俗稱的白玉蝸牛)。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,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。因為它們喜歡啃食植物幼嫩的部位,對農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。 蝸牛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寄主,未經妥善處理便食用會對健康造傷害。所以小朋友們若在野外看到非洲大蝸牛,別拿起來把玩,若有觸摸,記得一定要在進食前徹底洗手,以免感染寄生蟲。
很炫吧!運用簡單的幾個步聚,就可以輕易的獲得想要的答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